【記者陳志彬/台中報導】「呷粿賺傢伙,年頭好到年尾」。這句台灣諺語道出在傳統節慶中「粿」有其獨特的象徵性進而成為祭品中的主要供品之一。
「粿」在台灣、港澳、中國華南及浙江地區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一帶,年節時是用於祭祀的應景米食。在眾多的粿品中『發糕』是過年最討喜的粿品。『發粿』(閩南語白話字:Hoat-koé/Huat-kué)漢語稱之為『發糕』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。發糕諧音發財、高陞,粿發得越大,裂痕越是深,即象徵著這新的一年運勢將會越來越好。也正因為這樣的典故從古早古早流傳至今用米做的年節甜品。
在農業時代每當年節將至,家中的長者常會說這句話「過年一定要有粿,才像過年」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目前會炊粿的年輕人是極少數的少數。70歲以上的婆婆媽媽們,雖然還有很多人會做,但苦無大爐灶大蒸籠也都習慣買現成的。因此很過年前難再看到,排隊磨米、用大石頭壓米漿,家家戶戶忙進忙出蒸粿的景象。
為了讓大家回味以往過節的樸實氣氛,草湳定安宮將募集百位婆婆媽媽們一起來做發粿。每份費用150元,可製作兩個發粿及兩個春仔花。今年預計製作468個發粿。除了認領回家供桌外,還會發給定安宮20家關懷戶,及分享給社區長者、福氣協會日照學員當點心享用。
今年農曆12月26日是草湳定安宮第二次舉辦『土地公廟廟前炊發粿、作春仔花』活動,為什麼要延續製作炊發粿而不是做其他的粿呢?俗語說『甜粿硩年,發粿發錢;菜包包金,菜頭粿食點心』。做「春仔花」是因「春」與「剩」的台語同音。 所以在祭品上插上春花,祈求年年有「剩」。
今年特別製作了兩隻長175公分的飯春(春仔花)『堪稱飯春仔花之最』,截至目前尚無記載『飯春』有如此大的。定安宮之所以要製作這麼大的春仔花,就是希望大家今年『存款很大筆』、剩很多。「發糕」在廟口『發』起來『蒸』起來,春仔花插起來。透過這個活動,祝福鄉親財運發!發!發!
定安宮柯長志總幹事佈達新春活動;除了『土地公廟廟前炊發粿、做春仔花』外。廟口超過2000顆的燈籠是拍照打卡的最佳去處。歡迎大朋友小朋友,即日起到農曆2月初2日來廟口賞燈,還可以花100元寫燈籠祈福卡,在土地伯公及群燈的照亮下祈願「願願如願」。春節年初一至年初三每天備有「平安圓」並發放100份「錢母」,同時將不定時隨機發放限量平安紀念品。正月初十二國立2月9日(星期日)18:30發燈籠,19:00「燈籠踩街」。19:00至21:00有「阿肥魔術表演、火舞表演」。
邀請大家攜家帶眷結伴來草湳定安宮走春賞燈海,「摸摸鎮殿金元寶,財運旺旺旺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