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陳志彬/台中報導】受新冠疫情影響,間隔四年後,第四十五屆觀音盃全國書法比賽,終於在十一月五日盛大恢復舉辦。比賽仍循往例分為十二組,計有國小低年級、三年級、四年級、五年級、六年級組;國中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組;高中職組;大專組;社會組;長青組。這種分組法是全國書法比賽中最細最多的,以國小來說,三年級和四年級差一年的功夫,實力就差很多,所以同年級的競賽更具公平性。而從最年幼的國小低年級組到長青組,幾乎涵蓋了所有書法人口的年齡層,紫雲巖歷屆理監事與蔡炳坤校長、蔡篤釗父子及林長祥老師,在書法藝術的向下紮根、向上提升,積極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天到現場參賽者,都是經過初賽篩選的好手,各組視收件數分別錄取26、30、34、35、40人,還有6組是50人,最多的是國小三年級組51人。比賽公正、公平、公開,題目皆密封,於現場抽出。七位評審先選出二十件優秀作品,經編號後懸掛,再以個別評分不討論的方式,採五分一人,四分二人,三分三人,二分六人,一分八人,依分數高低定名次,若有同分者,再以舉手表決定之。
個人很榮幸能參與這次的評審工作,奉大會之託在此針對選手的表現提出幾點感想:
有多人落款作「歲在癸卯年秋月」等,有「歲在」也有「年」,「歲在」是寫在年號之後,如〈蘭亭序〉:「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」,若依此宜作「民國一一二年歲在癸卯九月」,否則只作「癸卯九月」即可,「年」字不用寫,綜觀古人之款皆如此。
國小低年級組,第一名及二位第二名皆有鈐印,第三名亦有一位鈐印,相較上屆只有第二名及第三名各一位,顯見對作品形式的重視。而在這剛學習漢字書寫的年齡,就能有如此成績,讓人感動,臺灣的書法還是很有希望的。尤其第一名黃科茗更有超齡演出,筆法乾淨俐落,結構大多穩當,行書落款雖顯生澀,尚稱流暢,唯兩印距離太近,畢竟尚乏經驗。
即時抽題現場書寫,而選手多能以文化字表現,實屬難得,尤其國小三年級組第一名蔡婷而的魏碑風格「流、從、華、來」等字,足見用功之深。國小六年級組第一名蔡宗諺的篆書,臨場而能把握篆形,遇少見字「毿」亦能處理妥適,部首「水」形能依所從部件作姿態的調整,「手」部兩見而能做變化,實屬難得。
在精彩的作品中,美中不足的偶見錯字,大專組第一名廖思品及第二名萬冠輝同分,然兩人皆見錯字,經表決由廖勝出。廖的「添」字所從「心」誤作「小」,萬的「悴」字所從「卒」中右作一點不妥;長青組第二名謝鈴華篆書,「活」字所從「舌之口」誤作一橫,成「氐」;社會組第一名葉修宏,「知」字所從「矢」上兩角應向下,作向上不宜;國小五年級組第三名高偉熙的「栽」字誤作「裁」。
得獎作品見有內容未書寫完全,取巧的既節省書寫時間,又字體得以放大得勢,如此實有失公允,建議主辦單位今後於比賽辦法規定:題目所有內容,必須書寫完整,否則不予列入評審。
書法作品是藝術,更是一種文化,舉凡筆法、結構、章法以外,氣韻、格調等都影響作品高下,這是需要長期持續的積學,一次的比賽只是積學的過程,勝不驕敗不餒,勇猛精進,願以此與諸同道共勉。